世家的天下: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_第77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77节 (第2/5页)

快杀了牵秀和马瞻,随后,大军将司马颙围困在长安城中。

    ??司马越可不想跟司马颙这么耗下去。

    ??公元307年2月,也就是新皇帝继位的翌月,司马越打算以怀柔手段诱出司马颙,遂让朝廷拜司马颙为司徒,并给司马颙传达口信:“只要你来洛阳,以前的事,咱们既往不咎。”

    ??司马颙自知早晚城破人亡,他也不想再过这种提心吊胆的生活了。要死要活,来个痛快的吧!于是,司马颙出了长安城,往洛阳而去。果不其然,就在半路上,他被司马模(司马越四弟)派来的人截杀了。

    ??自公元291年司马玮发动政变将司马亮、卫瓘两位重臣抄家灭门,到此时近十六年,这一连串把西晋王朝搅得天翻地覆的政变加混战,终于随着司马颙和司马颖双双魂归西天而告一段落。司马越成了最后的胜利者。

    ??在历史上,关于西晋王朝的这段动荡,有个专有名词——“八王之乱”。八王,指的是八位藩王。让我们来回顾一遍,他们分别是——

    ??汝南王司马亮(司马懿第四子)——老实人,被杨骏排挤,后被侄孙司马玮杀了。

    ??楚王司马玮(司马炎第五子)——二愣子,被贾南风耍得团团转,最后被贾南风杀了。

    ??赵王司马伦(司马懿第九子)——年轻时偷御宝,年老后偷皇位,名副其实的贼。他发动政变剿灭贾南风,又心满意足当了一百一十六天皇帝后被侄孙司马颖、司马冏等人干掉。

    ??齐王司马冏(司马攸的儿子)——有点政治手腕,仗打得一塌糊涂,首倡勤王义军讨伐司马伦,后被堂兄司马乂灭了。

    ??长沙王司马乂(司马炎第六子)——为人还算不错,来了个绝地大反击,杀了堂弟司马冏,却惹得十六弟司马颖和堂叔司马颙眼红,最后被司马颙手下张方活活烤死。

    ??成都王司马颖(司马炎第十六子)——半傻子,本来在卢志的辅佐下应该有点作为,却被堂叔司马颙当枪使,死于邺城监牢狱卒之手。

    ??河间王司马颙(司马懿三弟司马孚的孙子)——不甘寂寞的关中都督,把堂侄司马颖玩弄于股掌之间,但面对大型战役根本hold不住,战败后被司马模杀了;东海王司马越(司马懿四弟司马馗的孙子)——也是个不甘寂寞,明明没自己啥事,却非往自己身上揽事的主。为了争夺霸主地位,挑起迄今为止规模最庞大的一场战争,调动了中原及黄河以北各州都督,跟族兄司马颙开战,最后胜出。关于他的故事还没结束。

    ??这八位藩王恰好在《晋书》中被合在一个章节,而他们几乎都牵涉政变,故有“八王之乱”的说法。不过,假如更严谨地分析,老实巴交的司马亮仅仅是被杨骏排挤,而他自己并没有主动挑起政变,故不应列入“八王之乱”的行列。再说暴虐的司马玮,甘愿充当贾南风的马前卒,确实引发了一场政变,更导致司马亮和卫瓘家破人亡。但是,司马玮和后面那几位藩王之间,毕竟隔着长达十年的相对稳定的元康年,即贾南风、张华、裴、贾模执政的时代,故把司马玮跟后面政变的藩王连在一起也稍显牵强。而真正挑起战争,并引发极大动荡的藩王,准确地说应该是司马伦、司马冏、司马乂、司马颖、司马颙、司马越这六位。此外,还应该算上——

    ??淮南王司马允(司马炎第十子)——率七百死士围攻叔祖司马伦,在阵中遭到刺杀的失意“皇太弟”(实则,他只是想当皇太弟未遂)。

    ??新野王司马歆(司马懿第七子司马骏的儿子)——在勤王战争中充当堂侄司马乂的跟班,攻打堂叔司马伦。

    ??新蔡王司马腾、高密王司马略、南阳王司马模(司马越的三个胞弟)、范阳王司马虓(司马越的堂弟)——参与公元305年至公元306年那场大乱战,帮司马越打败了司马颙。

    ??这样说来,从元康年结束至今的六年间,挑起或参与政变、战乱的藩王总共有十二位。只是“十二王之乱”读起来要比“八王之乱”拗口罢了。

    ??一大家子人就这么没完没了地你杀我我杀你,倘若司马懿、司马孚、司马师、司马昭他们在天有灵,绝对能气得掀开棺材板,跳出来诈尸。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